蝶恋花 雨景
黄国庆(风华镇大坪村)
青柳和风曲亦绕,摇曳枝时,只把轻灵道。
雨打娇荷不知傲,黑云去后仰天笑!
亭里痴语亭外调,亭外只影,亭里鸳鸯闹。
闹渐不闻形渐消,无意却把有意恼。
五月初五 端午节 牧星湖旁
附:贵州日报“报道”
晴耕雨读诗作伴
文/石芝谋 姚浩 图/本报记者 旷光彪 摄
雨后的绥阳县风华镇金字村群山环抱、绿树成阴,一方方水田清波潋滟、麻鸭欢畅。
“耕读两不误,诗乡有名声。”正脚踩泥田的52岁农民诗人郑继方,创作诗歌10余载,面世作品1000余首,笔下的《种田人》通俗表达了农民耕作时的愉悦心情,更将追求多年的垄上耕读与田园生活联为一体。
在“中国诗乡”绥阳县风华镇,有这样一群农民诗人,他们日出而作,不慕钱财喜泥田;他们日落而息,不爱牌桌爱书桌,闲暇时吟诗填词、挥墨田园,笔耕垄上人生。
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,绥阳县风华镇金字村,就是这样一片种满诗词的田野。2006年,金字村成立了诗社,现诗社已发展成为80余名农民诗人的金字村诗词协会,他们用质朴的语言、自由的笔墨惬意绘制平淡的耕读生活。
今年70岁的易道强,是金字村诗词协会发起了。50年笔耕不辍,常在省、市报刊发表作品,擅长古体诗文和书画,著有《真武山文稿》和《真武山诗稿》,部分作品还传入菲律宾。“人牛相伴去耕田,银铧犁破水中天。”易道强的《耕田》诗不仅把清苦的田园生活写得轻快活泼,更是一幅田园风景画。
绥阳县作为“中国诗乡”,像金字村这样的农民诗人聚集地有五六个,金字村因其丰富特有的文化底蕴而成为典型,受先贤文化的浸染,仅清代村里就产生过6名进士、2名举人、40余名秀才。易道强称,其先祖易为霖是绥阳晚清诗人,家中不少传世遗作,让自己从小耳濡目染,喜欢上了诗歌创作,村里很多诗歌创作者也深受其影响。
金字村因诗而乐、因文而傲,这群农民诗人对耕读生活的执著与创作热情,令他们倍感成就和自豪。
郑继方自行出资3000多元印制诗稿《凤凰巢》、易道强主动协调赞助商为农民诗人出诗集、村委会为诗词协会提供交流活动场地……一群人默默的付出,一群人默默的支持,催生了一件件佳作,该县现有农民诗歌作者近200人,累计发表作品5000余篇(首),20余名农民诗词作者还成为贵州省、遵义市的作协会员或诗词学会会员。
评论